位于秦皇岛开发区的中科遥感公司,最近正在加班加点处理广西、甘肃的高分卫星数据。技术员付爽介绍说,他们正在制作“美丽中国一张图”,这张图会依据卫星数据实时更新,为我国环境监视测定和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源。
对于刚刚成立一年多的中科遥感来说,能够承担如此重要的项目,让总工程师丁琳博士十分欣慰。他和记者说,依托中科院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开发区数据产业完备的产业配套,他们做起这些工作来得心应手,不出园区就能完成数据的存储、处理等所有工作。
随着业务量的一直增长和知名度逐步的提升,中科遥感公司将建立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北数据域服务中心。为此,开发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中科遥感在土地、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科技研发在北京,生产推广在河北。这种模式实现了1+12的效果,真正的完成了协同发展。”丁琳说。
中科遥感并非个案。近年来,中科院遥感所、地理所、自动化所的大数据项目都在河北秦皇岛开发区落地,这里的数据产业正在扎实推进。
吸引这些研究院所转移转化项目入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数据产业园区。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近年来,秦皇岛开发区出资3亿元用于园区旁边的环境改造。现在,集办公、创意、休闲为一体的数据产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搭建了优良平台。
“平台搭建起来,是企业在唱戏。而市场决定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开发区管委主任胡英杰和记者说,政府搭建平台、构建环境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市场的思维去做。
连日来,开发区数谷翔园5号楼内一片繁忙景象。来自中关村的北京千方科技有限公司即将入驻,正在进行室内装修,预计下个月就可投入运营。
“我们希望把全国接近80个城市的数据、全国400万辆营运车辆的数据,放到秦皇岛来,让智能交通设备的研发生产落户秦皇岛。”北京千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曙东说。
据了解,自今年5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揭牌以来,签约的6个项目均在稳步推进。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节能水务合作,以膜技术应用参与到秦皇岛开发区东区2万吨污水处理项目;漫游世纪(北京)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确定开发区数谷翔园2号楼和3号楼作为办公空间,将定期组织影视制作、3D设计培训活动
自2008年开始,秦皇岛开发区就确立了打造节能环保、数据产业、生物工程和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的策略。目前,这四大产业已形成集聚效应,发展势头迅猛,其产值已经占据开发区工业产值总量的一半以上,实现利润占全区总利润的90%。
胡英杰表示:“要想做好对接京津工作,要有大局意识,首先要找好角色定好位,不是什么项目我们都能承接。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养老、科技等等,这些产业适合秦皇岛的发展,那么就要按照这一个产业的方向再去对接。”
“去年以来,我们把对接京津作为率先开放的重中之重来抓,实行盯紧京津智力、资金和人才,盯紧国家部委,盯紧京津央企,盯紧京津跨国公司和知名民企,盯紧京津高新技术等举措,为今年对接京津夯实坚实基础。”胡英杰介绍,这是开发区瞄准京津实行的5个“盯紧”, 目的是夯实基础深入对接。
据介绍,去年11月,秦皇岛开发区与中关村海淀园共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作为海淀园在全国的首家分园,秦皇岛分园于今年5月正式挂牌,将是秦皇岛市承接首都功能外溢“三大承接平台”之一的重要切入点。与此同时,千方科技智慧交通、碧水源水处理示范工程等项目同步入园 。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开发区积极培育引进科学技术创新人才,近年来先后在3D打印、遥感技术、测量技术、生物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等领域聘任了10名市政府特邀咨询,进一步壮大了与开发区合作的院士专家团队,使之扩大到20名院士、上百名科技专家。特别是通过与高校、中科院、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合作与对接,在引入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项目的同时,引进了一大批中高级技术人才,有一批硕士、博士生直接进行项目研发与转化。截至2013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43767人,人才密度为28.58%。全区已建成7个院士工作站和4个科技专家工作站,院士专家参与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有效增强了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
在引进高端智力资源的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本地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燕山大学现代集成的机械专家孙惠学在汽车车轮领域开发研制了多个国内首创项目并实现产业化,其研发的碱猛电池正极锰环自动装配机、液压机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方华机械的总经理周超成为三维拉弯成型工艺及设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第一完成人。天业通联的路桥装备专家王金祥主持研究的高铁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