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春风拂麦浪 科研人员田间忙育种
2024-06-20 22:16:09 安博全站app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讨助理汤燕燕正在进行授粉前母本去雄的操作。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强 摄

  春色旖旎,四川日报全媒体科考队敞开了新一年的科考之旅。第一站——坐落德阳什邡的中科院成都平原农业生态实验站。4月上旬,记者随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麦类分子育种及作物种质资源研讨与立异团队,来到小麦考种和杂交的现场。

  在和风、麦浪、田埂间,记者随科研人员一道俯身田间,发掘新基因,创制新资料,培育新种类。

  绿莹莹的麦子铺满了10余亩平整的实验田。和风吹起,麦浪涌动,层层叠叠,像无边的绿色海洋。

  “这里有4500多个来自不一样的区域的小麦种类!”跟着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副研讨员邓光兵的引导看去,一个个2米见方的实验小区里,小麦株或高或矮,叶片或长或短,穗粒或圆或瘪……种类公然都不同。

  “94、88、98……”四川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联合培育的硕士研讨生蔡锂和当地老乡,正为眼前这一列实验小区的小麦“量身高”。学术上讲,叫量株高。

  隔了几个小区,蔡锂的同学刘颖也在丈量小麦的穗长;另一支小分队,在挨个数麦穗上的小穗数。

  “他们在为不同种类的小麦‘做体检’,意图是挑选能够为育种所使用的优质种质资源。”邓光兵和记者说,这一步就叫“考种”。

  选拔“优等生”从苗期开端,这两个月里要调查它们在成长动态过程中的各种形状,看它们是爬行成长仍是直立成长,叶片的巨细、长势;进入抽穗期,要调查株高、穗长、小穗数等农艺形状;收割后,还要调查籽粒形状,籽粒的色彩、巨细。

  本年3月中下旬,小麦进入抽穗期后,蔡锂和同学就一向忙活在这里。邓光兵说,小麦的全生命周期大致是180多天,科研人员每季在田间“陪同”它们的时刻累计超越120多天,在田间套袋、授粉、调查,需求天长日久地调查、记载、核算等。“育种作业很需求耐性。挑选出优质的种质资源,再使用这些资料做杂交,再判定其基因型。”

  在绿莹莹的麦田间,生物所研讨助理汤燕燕“全副武装”——穿戴上帽子、冰袖、长裤。唯一两只手套的拇指、食指“漏了风”。专门剪掉两个指套,便利做授粉杂交。

  只见她手持一把医用剪刀,拉过一条还未开花的麦穗,剪去基部和顶部发育较晚的小穗,留下10个小穗;“拦腰”剪掉上半部分的颖壳和麦芒,小心翼翼地伸进镊子把麦穗籽粒中的雄蕊一粒粒脱落,留下中心一根细微的雌蕊;再把另一株父本雄蕊的花粉悄悄敲击沾染到雌蕊的柱头上,然后套上套袋,挂上标示了母本、父本、杂交时刻的“身份证”。

  4月上旬已是小麦授粉杂交的结尾,汤燕燕在站里忙活了一个多月,行将迎来收官。在不远处的实验小区里,她做过“手术”的麦穗现已长出杂交的“果实”,籽粒逐步丰满。

  邓光兵说,生物育种技能阅历了从人工挑选、野生种驯化的原始驯化选育,到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的惯例育种,再到分子育种的演化。当时,这一范畴正在向规划育种或智能化育种开展,基因修改、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技能将交融开展,完结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进。

  实验站办公楼后,副站长韩思怀带记者来到一间奥秘“照相馆”。乍一看,便是一个钢结构大棚,可是里边遍及传感器,能够丈量植物的结构、株高、色彩、体积、鲜重、花/果实的数目等物理数据。远在成都的作业人能遥控操作,调整摄像机位,为作物拍照3D相片;在北京也能够实时获取数据。

  韩思怀说,要完结种子的精准规划与创制,本质上便是作物成长的“数字孪生”。而要从技能上做到这一点,根底数据至关重要。很多作物表型组数据的取得,必需要依托高通量植物表型渠道去完结。这个作物“照相馆”便是西南区域首套高通量田间表型渠道。

  “这些都归于表型特征,也是植物遗传代码的物理表达。”韩思怀说,能够将这一些数据与特定植物的已知遗传数据比照,将基因型-表型及外因进行相关剖析,从而到达规划育种的意图。(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